首頁 > 嗜讀好書 > 現代小說 > 伊豆的舞孃
伊豆的舞孃
伊豆的舞孃
單位:中區中文寫作中心
分類:現代小說
點閱:379
發佈日期:2015-07-22
 【序】

導讀◎劉黎兒

  一九六八年川端康成得到諾貝爾獎時,《伊豆的舞孃》(一九二六年作品)與《雪國》、《千羽鶴》、《古都》同時均為得獎作品,一般的看法認為《雪國》是最好的一部,不過熟知川端作品的人都覺得《雪國》和《伊豆的舞孃》有相當的關連性,男主角的「我」自述自己朦朧愛情的萌芽,對於舞孃的性向描述得相當清楚,似乎是《雪國》駒子的少女時代,清純而不服輸;《伊豆的舞孃》也和《雪國》一樣,不論是漢字、假名,乃至標點符號等的用法,均令人屏息凝視,為日文之美而感動,耳邊彷彿是有伊豆半島清澄的激流流過。

  「我」是廿歲的高等學校的學生,舞孃十四歲;「我」為了擺脫憂鬱的孤兒意識,所以出門旅行,邂逅了一團旅遊藝人,「我」原本是想逃避人生的汙濁,充滿青春潔癖式的感傷,因為舞孃而動心;舞孃是無垢的少女,又因聽到這樣的舞孃說自己是「好人」,而嘗到得救的滋味,扭曲的心性終告雪融。此一短篇小說像是青春的抒情詩,「我」淡淡地道出自己初次慕情的新鮮以及內心的騷動,既不全像是告白,也不全像是描寫自己心歷路程的一種「私小說」,可以說是誕生了一種川端特有的手法;舞孃雖是主角,但是「我」的慕情並未因此被逼退為配角,「我」在猶豫、害羞的同時,的確也與舞孃有了內心的交流,成為這個故事的主要的魅力;此外,雖說是一段甜美的邂逅,川端其實並未放棄冷靜而銳利的觀察別人以及自己的眼光。

  川端自己說「我的小說大半是在旅遊地寫的」,旅遊是人認識自我、感受人生的時候,因為要賓至如歸不容易,因此充滿不安定,這種不安為川端文學的基礎,〈伊豆的舞孃〉可以說是川端第一篇的旅情小說;日本其他的作家如島崎藤村等也都有讓在旅途中邂逅的旅遊藝人來安撫自己的心靈的作品,這是因為居無定所而四處漂泊的這些藝人,能讓因為喪失自我而徬徨的日本近代許多文學家得到慰藉,使他們的生命力復甦;因為有在修善寺、湯島的這段邂逅,以後川端的一生也一直以伊豆湯島為自己的第二故鄉。

  〈溫泉旅館〉(一九二九年作品)是描述從晚夏到冬天的旅館女中以及陪酒女侍的流轉複雜,正如三島由紀夫為《伊豆的舞孃》新潮文庫版所寫的導讀指出的一般,川端認為多數的女人常因為單純的季節感而改變命運,這是從〈伊豆的舞孃〉之後川端的成長,季節不僅是一種別出心裁的安排而已,而是讓人的命運流轉的最為強韌因素,是唯一的線索,這些女人的命運因此與藝術家的川端之命運成為一種諷刺的對比,因此小說中的單純含有無限的豐富。

  〈禽獸〉(一九三四年作品)的主角也和川端其他的小說的男主角,如《雪國》的島村以及《千羽鶴》的菊治一樣,都不是實際生活存在的,他們全都是唯美的藝術家,僅對美有感受幸而活著的;〈禽獸〉的「他」,十年前曾為少女娼婦的千花子雖願意與自己一起殉情自殺,當時因其合掌瞑目的模樣,讓他感到「虛無的可貴」,所以放棄了死的念頭;他在所養的禽獸中去發現千花子當時無垢的蹤影,但是小鳥相繼死去,對人生厭,不但無法與他人妥協,在告別這些鳥的死的同時,一直對自己的孤獨以及對愛情的饑渴視而不見,自己不斷反芻與死相關的思念,逃避家庭生活失敗、肉體已經喪失當年的美而且舞蹈也已經墮落的千花子,這是不用告白而用寓喻的方式;〈禽獸〉從一開頭到末尾全篇都屢屢出現死的影子以及「虛無的可貴」、追求無垢的冷酷。

  〈抒情詩〉(一九三二年作品)在討論川端時也是重要的作品,是毫無忌憚的告白,「我」(龍枝)因為拜母愛之賜而被譽為神童,因此當母親過世之後,這種神奇的力量也逐漸衰退,因此有戀母情結的存在;情人的你所以拋棄我和綾子結婚,「我」認為是兩人之間的愛情的證明不足所致;「我」相信靈魂不滅的心靈學,人與動物毫無差別,萬物均藉魂的力量而存在,「魂」不過是讓天地萬物為之流動的力量的一個形容詞而已,「我」是像人的一滴眼淚般的、象徵性的抒情詩而誕生於此世間的女人,「我」在懷疑是否因為自己的詛咒而殺死了你時,我也想像死去的你一樣變成花草。

  〈抒情詩〉是神祕難解的作品,許多評論家都是循著三島的解讀而來理解川端的精神世界;三島認為川端是透過(心靈上)自我的崩潰而吐訴自己對生命的嗜慾,藉著自我所維持的今生今世的生命責任被認為是「可貴的抒情詩的汙點」;川端想說愛情像是「我在你的身邊睡著的話,便無法夢見你」,女主角不能不以自己奇妙的心靈學的才氣,來告白愛情,正視愛情以及表現此一愛情,這是身為神童、藝術家的女人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