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為核心的大學教育,作為古代知識泉源的歷史學門,幾乎不曾缺席。各校在設計歷史教學時,常以台灣開發史、中國文化史作為通識博雅的入門,教科書遂成了窺探知識殿堂的墊腳石。坊間汗牛充棟的歷史教科書,多由當代知名學者負責編纂,藉由專家匯聚的史識,將史料進行剪裁、拼接,成為一本本匠心獨具的教材。然而,在第一線從事歷史教育的工作者,面對多為非典型菁英的學習者,復以多元入學及技專院校學生先備知識的差異,如何因「材」施教,一直是不斷思考、面對的問題。
一群老師在課餘不斷重複同樣的對話。要怎麼教,講哪些內容,才能符合學生與時代的要求;純粹的知識若不能與現代議題對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怎能激發學子的學習熱誠。在先備知識差異的條件下,如何才能讓不同領域的學子,在專業掛帥的氛圍中,拓展寬廣的學習道路。閱讀,是我們共同討論的結果,讀的不是一本記憶背誦、測驗類型的教科書,而是一本強調閱讀歷史原典的文獻。幾位在各大專院校教授人物、婦女、法律、醫療、政治等通識的歷史領域老師們,分享近年在大專院校的教學經驗,共同擬出教學時常用的歷史經典、歷史文獻名篇(以下簡稱經典文獻),並參酌各校制訂的通識教育的目標,逐漸形成本書的雛形。
本書所擇錄的歷史經典文獻,係經過教學現場的經驗,滲入現代生活議題,反覆討論的結果。教材的編排,以領域作為單元的識別,彼此間卻可相互融通,非如楚河漢界的鴻溝。舉例來說,〈秦始皇本紀〉可以作為歷史與人物的單元,教師可透過文獻導讀,重建歷史人物的行為與動機,思考所作所為的意圖;嘗試建構或描述當時的歷史情景,藉由大臣之間的對話,理解爭論的焦點與個別的立場。當然,也可以透過長時間的歷史分析,講述各朝歷代對於人物形象的刻劃,反映出不同時代的歷史解釋,再滲入吾人生活中所認識的鄭成功形象,審視自己的歷史觀點。關注於生命醫療者,可由秦始皇追尋長生不老的史實出發,結合傳統醫療單元,理解古代的生死觀、藥物與候物學、神仙與宗教方術等。對於古代政治關懷者,藉助封建與郡縣的辯論,結合古代政治單元,談論政治思想與國家藍圖。凡此安排,皆是符合歷史教育,或是通識教育的精神,目的都是以人為出發的通才、博雅教育。
歷史經典文獻的閱讀工作,並非文字的章句訓詁,也不是春秋微言大義,而是通過解讀原典,藉由文本思考為起點,瞭解當時社會、思想、文化背景,透過課堂的討論與思辯,跨越專業學科思考的藩籬,進行各種學識與生活印象的整合。因此,本書編選的精神,在於透過閱讀的方式,建立學生對於歷史知識的先備知識;透過各種面向的討論,如社會文化、時代風貌、人物性格等,整合古代文化的內涵;經由現在和過去無止盡的對話,建立現代公民社會議題的思考與論述能力。
無論如何,這是在教材、教法上的一次嘗試,所選的篇章仍稍嫌不足,取捨之間能不免有所疏漏,懇請學者專家及教師同學不吝指正。
王惟貞、古怡青、皮國立
江長青、沈明得、陳冠穎 謹記